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D7 2016-9-19&20 威尼斯3 聖馬可教堂及其廣場

聖馬可教堂免門票 官網:http://www.basilicasanmarco.it/

1.  排隊進教堂前要先去寄包,教堂前有張貼不可攜帶入的物品,執行嚴格,若不寄包,真的會不給進
2.      寄包處如照片內的巷內(位在面對教堂的左側)。寄包處時間: 星期一至六,9:45 - 17:00;星期日假日則為14:00 -16:00
3.   為免排長隊等候進入教堂,可安排一早或下午3:30過後,排隊人龍就沒那麼長。(我第一天下午3:40左右去,約排10分鐘,就進去了;第二天早上看完鐘塔,10點多下來,想再進教堂,但那時看到長長的人龍,便作罷。下午2:30左右,再經過教堂,人龍依舊,尚未散去)
4.   網路有人提到免排隊撇步,就是拿寄物的號碼牌給門口人員看,就會給進。此番 說詞,不予置評。我當天寄包完,還是乖乖排隊

聖馬可教堂的來歷
聖馬可教堂的前身最初建於828年,當初只是總督府當中一座臨時性的建築,用以存放威尼斯的商人從埃及亞歷山卓偷運出來­­的聖馬可遺骸。832年這座教堂被一所新教堂所取代。976年新教堂在一場叛亂中被焚毀,並於978年重建完成,現今聖馬可大教堂的基礎於1063年成型,於1094年完工,聖馬可的遺骸同一年在教堂柱子旁邊被32任總督Vitale Faliero重新發現。
最初做為公爵的教堂,1807起成為天主教威尼斯總教區的主座教堂,同時是威尼斯宗主教的駐地,而這裡也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出發地。 
聖馬可教堂融合東西方建築特色,正面的華麗裝飾則源自拜占庭風格;而整座教堂結構又呈現出希臘式的十字形設計
教堂正面有5五個半圓形羅馬式拱門,兩旁為華麗的大理石柱,頂部立有東方式與哥德式尖塔,中間大門的尖塔頂部安有一尊手持《馬可福音》的聖馬可雕像有翼雄獅(The Lion of St Mark)為威尼斯的市徽

5座圓頂
從總督宮(Palazzo Ducale)拍到聖馬可教堂的洋蔥式圓頂,但只拍到4個。這五座圓頂仿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蘇菲亞教堂
 教堂中間拱門上的鑲嵌畫主題為「最後的審判」


正面左右小門上的四個圖案,描繪聖馬可教堂簡史的鑲嵌畫(面對教堂,由右至左)

 ▲ 1. 「準備運回聖馬可遺體」 描述二位商人,於西元829年在埃及發現了聖馬可的遺體,將其偷出準備運回威尼斯,好像是藏在豬肉裡,躲避盤查
▲ 2. 「遺體到達威尼斯」: 經亞歷山卓港運回威尼斯,回到威尼斯後,主教及居民出來迎接

▲ 3. 「聖馬可神話禮讚」神蹟發生,聖馬可成為威尼斯的守護聖人
▲ 4.    「聖馬可進入聖馬可教堂」就在這個地方興建了聖馬可教堂以供奉聖馬可遺骨


四座青銅馬
 教堂正門上方有四座青銅馬—­­聖馬爾谷之馬(或譯聖馬可之馬),四匹馬的軀體與真馬一般高大,這些雕塑的歷史可追溯到古典時代晚期,作者可能是西元前四世紀希臘雕塑家留西波斯,也譯利西普斯(Λύσιππος)。拜占庭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將四馬銅雕像從希俄斯Chios島運到君士坦丁堡。1204年威尼斯公爵丹多洛Enrico Dandolo參加十字軍東征時,威尼斯部隊洗劫拜占庭帝國的戰利品,將馬運到威尼斯,於1254年安裝在聖馬可聖殿的立面。1797年,拿破崙強行將馬從威尼斯搬到巴黎,放置在卡盧梭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直到1815年法蘭西帝國解體,才又回到威尼斯聖馬可聖殿。不過後來因為空氣污染的問題,只好改用複製品代替,真正的聖馬爾谷之馬則被移至聖馬可教堂的博物館。
進入聖馬可博物館面對廣場的回廊,可貼近看到複製的四馬銅雕像

教堂內部禁拍,所以以下的相關圖片均擷取自網路
教堂內,從地板、牆壁到天花板上都是細致的馬賽克鑲嵌畫作,其主題涵蓋了12門徒的佈道、基督受難、基督與先知以及聖人的肖像等,這些畫作都覆蓋着一層閃閃發亮的金箔,24K的黃金燒製而成,每一塊黃金鑲嵌片只有不到小指甲那麼大一點,鋪蓋的總面積超過4千平方米。使得整座教堂都籠罩在金色的光芒裡,故又被稱爲金色大教堂
前廳一幅以同心圓構圖的《Cupola of the Creation創世紀圓頂》,令人嘆為觀止

最早的鑲嵌畫可追溯到西元12世紀,來自東方的鑲嵌藝術品。這種技術很快被威尼斯工匠們吸收,逐漸運用在聖馬可大教堂裝飾中,同時結合拜占庭和西方藝術風格。西元16世紀,許多頂尖藝術家將這種技術改良後,形成威尼斯自己的鑲嵌技術。聖馬可教堂內的眾多鑲嵌藝術品中,以中殿上方12世紀修建的《聖靈降臨圓頂》和13世紀威尼斯工匠修建的《耶穌升天圓頂》最壯觀,其中很多雖經大修,至今仍能看出昔日風采。<摘錄自網路>
 《耶穌升天圓頂》Dome of the Ascension
 《聖靈降臨圓頂》

由小片大理石鑲成的地板,反映出拜占庭的風格。為避免增加重量負擔,大理石都是用薄薄的貼在地板上。遠看有如地毯的地板,已有些缺損,或因地層下陷緣故,已顯不平整,維修費用之高在所難免
教堂內的壁面,下半部鋪設大理石,以象徵人間。為了對稱,大理石對切後直接攤開,就有天然的對稱圖案;上半部則貼上金箔,金光閃閃以象徵天堂,與地上的人間因而形成對比
這張也是取自網路的照片,照的真好,一層層的拱門,有深度感,而且無處不在的金燦燦鑲嵌畫也清晰可見

教堂雖免費,但參觀教堂內的Pala d’oro祭壇「黃金屏風」、Treasury珍寶館和St. Mark’s Museum是要個別付費

黃金祭壇屏風位在中央祭壇的後面,進入聖堂,門票€2。可參考youtube影片
不是不可拍照攝影嗎? 但影片中,遊客拍照攝影大有人在
聖堂屏iconostasis,8根彩色大理石柱區隔出教堂的內殿,上面中央十字架的二旁共有14座雕像,聖母瑪利亞、聖約翰以及12門徒
**iconostasis中譯聖堂屏適當嗎? 好像還不足以看出這是什麼東東,因此將英文的詞條附上”The iconostasis, which separates choir and apse from the central nave of St. Mark's Basilica, Venice. 14 statues (Saint Mary, Saint John Baptist and the 12 apostles) by Dalle Masegne, 1394.
祭壇的精緻雪花石膏圓柱飾有新約聖經的場景,祭壇上方的半圓形後殿是「Apse with Christ Pantocrator全能基督像」,祭壇正下方是聖馬可的墳墓,祭壇右側則是聖堂的入口
Pala d'Oro》黃金祭壇屏風,位於中央祭壇後面,高1.4米、寬3.5米,是拜占庭帝國於976年委託製造,這件珍寶歷經幾世紀的多次修飾:1105年在君士坦丁堡重新打造,1209年被威尼斯工匠擴建,14世紀被重新放置。屏面上有80幅黃金琺瑯彩畫,上層描繪教堂的重要節慶;下層中央是基督賜福眾生圖,四周環繞4位先知及聖母、皇后IrinaOrdelaffo Falier總督形象。兩側各有3排天使、門徒與先知。整體框架採用純銀鍍金,上面共有3000多顆鑽石、紅綠寶石、珍珠、黃玉、祖母綠和紫水晶等珠寶來裝飾,是聖馬可教堂的珍寶
 特地在網路上找了二張Pala d'Oro黃金祭壇屏風照片,這張照片的顏色是對的,黃澄澄的,但看不清其圖像。上面那一張是可以看清楚人物圖像,但色澤不對
Tesoro Di San Marco珍寶館 門票€3
珍寶館中有各種珍貴金銀和玻璃製成的寶物,陳列1204年十字軍從君士坦丁堡帶回來的戰利品。內部豐富的藝術收藏品令人目不暇給,1075年起所有海外返回威尼斯的船必須交一件珍貴禮物,用來裝飾這間「聖馬可之家」。

聖馬可博物館的入口在教堂前廊兩側,爬上窄窄的階梯上去,門票€5博物館範圍很大,環繞教堂的十字形大殿。
博物館最吸睛的展件莫過於四座青銅馬,原本放在教堂正門上方。這是從君士坦丁堡競技場盜來的鍍金銅馬
博物館中展出很多鑲嵌工藝品、中世紀手稿及古代織錦掛毯

在博物館前廊,如前所述可貼近看到教堂正門上方的四座青銅馬複製品外,也是俯瞰聖馬可廣場的好地點
位在聖馬可廣場北側的時鐘塔(Torre dell' Orologio)
聖馬可廣場的鐘塔(Campanile di San Marco)
聖馬可廣場有兩大空間,一是在聖馬可教堂側邊,面海(左圖);二是教堂正門前(右圖)。而鐘塔就位在二者的轉角處
聖馬可廣場面海的部分,左為總督宮(Palazzo Ducale)
靠近岸邊的廣場矗立兩根長柱是古代處決犯人,吊掛他們的地方。相傳威尼斯人怕召來厄運,路過時,會避開這兩根柱子中間的區塊。兩根長柱上頭各有雕像,一個是代表聖馬可的雄獅,另一個是水都守護神St Theodore特歐多羅
拉近鐘塔前排隊進塔的人龍,當時下午4點多,看到此盛況,打定主意,明早來,以避開人潮
教堂前矗立著三根旗桿,分別代表威尼斯國威鼎盛時所擁有 CyprusCreteMorea三個島嶼,是該城輝煌歷史的見證

教堂寄包處的人員特別叮嚀5點關門,所以不敢在教堂逗留太久,趕在5點前回寄包處,領回背包

教堂前擺有許多摺疊的板子,遊客坐在上面休息,走出教堂時,工作人員正在收板子。隔天再次來時,教堂前積水,工作人員忙於放板子,原來這些板子是用來地面積水時,給遊客墊腳用的隔離板

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時鐘塔(Torre dell'Orologio)是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包括中間一座帶有時鐘的塔,以及兩側較低的建築物。
塔的下面兩層設有巨大的拱門,通往商業及金融中心Rialto亞托。在塔頂的露台上有兩個巨大的青銅「摩爾人」,穿著羊皮,腰間設有槌子,每到整點用來敲鐘。一個較老,另一個較年輕,顯示時間的推移。上面的標誌說明此時鐘鑄造於1497年,為一文藝復興時期的產物。鐘上標示時間、月份、月亮盈虧、黃道(現在太陽所在位置),讓威尼斯的航海人從瀉湖水域都能看見,也知道海水潮汐
 聖馬可廣場的另一個地標就是鐘塔St Mark's Campanile
 鐘塔樓高98.6公尺,構造簡單,下半部是由磚塊構成的巨大柱狀建築,每邊長12公尺,高50公尺;上方則為拱形鐘樓,共放置了5座鐘

現在看到的聖馬可鐘樓造型是1514年建造,1902年倒塌,1912年重建完成

拱形鐘樓的上方是方形建築,外牆分別由獅子與威尼斯的女性象徵(正義女神,la Giustizia)所裝飾。鐘樓的最上方則是金字塔狀的尖塔,而尖端上則放置了天使Gabriel 加百利形狀的金色風向標。
鐘塔的登樓是在隔天9/20一早來的,那時人群尚未聚集。開放時間和門票如上
鐘塔的觀景台;登塔的售票口在裡面,買了票,進入有人看管的電梯,就直接上到觀景台,毫不費力

從鐘塔上,四方景物一覽無遺,由北西南東方向,逆時鐘轉一圈
1. 北面
時鐘塔(Torre dell'Orologio),左側的舊行政館與後方的威尼斯市區
 可以清晰看到時鐘塔頂部,兩個巨大的青銅摩爾人 
  時鐘塔與聖馬可教堂的尖塔
2. 西面
 聖馬可廣場
 鏡頭拉遠一點,聖馬可廣場與一河之隔的有著圓頂的安康聖母教堂及位在海岬的海關博物館全部入鏡

 有如切塊蛋糕的地形上,可看到尖端的白色建築就是海關博物館,後方有著圓頂的雄偉建築即為安康聖母教堂

鏡頭往左偏一點,則可看到威尼斯潟湖地形,外島是星羅密佈
3. 南面
San Giorgio Maggiore聖喬治馬喬雷島,由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知名建築師安德烈·帕拉迪歐(Andrea Palladio)所設計
 鏡頭拉遠,聖喬治馬喬雷島面對聖馬可地區,所以從聖馬可廣場可以清楚眺望聖喬治馬焦雷教堂的全景
用全景照功能,聖喬治馬喬雷島與聖馬可地區的海域,船隻點點
4. 東面
  ㄇ字型的建築為總督宮
  聖馬可教堂圓頂
 鐘樓共放置了5座鐘

時間再度拉回到9/19,參觀完聖馬可教堂後,走向聖馬可廣場前的碼頭,尋找2號船,接續的是運河的巡航之旅

 。。。待續 威尼斯4 大運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