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中,可看到鐘塔排隊的人群已橫過廣場了,而左邊靠近總督宮迴廊前的人群則是排聖馬可教堂的隊伍
▲聖馬可廣場漲潮積水已成司空見慣
接著走向距離350公尺遠的鳳凰歌劇院Teatro la Fenice,途經貢多拉碼頭
▲另一種類似貢多拉的Traghetto,價錢相對親民許多,但在威尼斯期間既沒遇到也沒認真找。沒坐到貢多拉或Traghetto,倒也釋懷,一點不覺得是憾事
▲鳳凰歌劇院又名不死鳥大劇院,興建於威尼斯共和國晚期。當時,18世紀威尼斯的戲劇創作很有名,市區內也有不少劇場,大都由富有的貴族所建造。
不死鳥大劇院內設計原是巴洛克風格建築,經第一次大火焚毀,1830年代重建,大廳仿早期模樣,其他則有濃厚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繼而1996年再遇大火,事後發現是人為事件。《茶花女》和《弄臣》在此首演
此時下起雨來,冒雨走到碼頭,搭一小段水上巴士到學院站
▲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就在碼頭前,但我只拍了到此一遊的外觀照片,便走人
▲佩姬古根漢收藏館側門
▲左轉巷內還有一道側門,我沒進去參觀,現代藝術品對我而言,沒有慧根,看不懂。巷子盡頭右轉,可以走到運河岸
接著打算沿著水岸邊,走去安康聖母教堂
▲這是途中所拍,難得一見如此靜謐的水道
▲結果陰錯陽差,迷路來到聖葛雷哥里奧修道院(Abbazia San
Gregorio),這是歷經數百年的修院中心,現已改為修復大型繪畫的工作室
▲幾番周折,終於來到安康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lla
Salute),「Salute」意謂健康和救贖,乃1630年威尼斯送走鼠疫後為酬謝神恩而建的教堂。宏偉的巴洛克教堂矗立在大運河口,Henry James形容其為「站在沙龍門口的淑女」─圓頂裝飾有如華麗王冠,而往下延伸的階梯有如曵地裙襬。每年11月21日,船隻相連搭成船橋橫跨大運河口,信徒便由此歩向教堂慶祝「安康節」
▲祭壇
▲天頂,簡約風格
▲安康聖母教堂出來,沿著右手邊的沿岸走至盡頭即為舊海關
▲海關站 (Dogana da Mar),15世紀為檢查進出船隻而建,今日樣貌是17世紀晚期所造,取代原來守護大運河口的燈塔。角落燈塔上有兩尊阿特拉斯神銅像頂著金球,球頂有命運女神像風標。現今改為Punta della Dogana美術館
站在Punta della Dogana前的三角尖端上,視野為270度的超廣角。下午4點多到,拍了照,回旅館梳洗後,6點多,又來一次,雖然這裡不是正西邊,但仍可看到夕陽餘暉下不同的景觀
▲San Giorgio Maggiore聖喬治瑪焦雷島,攝於4點多
▲San Giorgio Maggiore聖喬治瑪焦雷島,攝於6點多
▲這是6點多在S. Toma準備搭船時,往Rialto橋方向拍的大運河景觀
▲位於La Giu Decca島上的威尼斯救主堂Chiesa del Redentore
▲聖喬治瑪焦雷島與La Giu Decca島之間的海域
▲聖馬可廣場的方向
▲聖馬可廣場右方的方向
▲視線再往右移,即Castello區
▲遊客隨興地坐在岸邊
▲打道回府,走回安康聖母教堂前的Salute水上巴士站,這邊的天際也染上一抹紅暈
▲再回頭,已不見夕陽餘暉了,水面和天際呈現的藍,也很好看,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