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D17 2016-9-29 梵諦岡3-梵諦岡博物館

從聖彼得廣場面對協和大道方向的左邊,沿著城牆走到與Piazza del Risorgimento交會的十字路口,向左轉,便可抵達博物館

我在線上預訂門票,全票價格16,加上預訂費4,共花費€20,但到了現場入口,不,應該說在十字路口一左轉,便被長長的人龍給驚嚇,此時此刻,頓時覺得多花那預訂費4是絕對值得。穿過人叢,便可大搖大擺的直接進入。但是,若不想多花4,又想避開人潮,也是可以,因為待我16:00離開,走出博物館時,景況截然不同,由人影幢幢變成門可羅雀。但問題是18:00閉館,2小時之內看得完嗎?

 進入博物館時約早上11
離開博物館時約下午16

Musei Vaticani/Vatican Museum梵諦岡博物館在文藝復興時期曾是教宗的住所,原本只有幾個小禮拜堂、花園、藝術陳列品,16世紀時,教皇儒略二世Pope Julius II創建了博物館。當初羅馬教宗雖然是宗教領袖,但卻也是藝術品收藏家,保存了從古埃及、文藝復興到現在20世紀,橫跨五千年的珍貴藝術品,館藏數十萬件,內部還有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和拉菲爾的濕壁畫,其中以西斯廷禮拜堂內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及《最後的審判》壁畫最富勝名。
Musei在義大利文中是Moseo的複數,這表示梵諦岡博物館是由多個小博物館所組成,各小博物館以走廊或階梯相連,所以走在裡面有種逛大型博物館的感覺
 圖片擷取自網路;基本上參觀的路線是入口進去後,向上走坡度平緩的螺旋式旋轉走道,然後在上圖左下角的各個小博物館和展廳間打轉,接著走到西斯廷禮拜堂,然後到松果庭院,後來發現有些展廳錯過,又回頭補看,就這麼晃了近5小時,11點進,16點才出來,照片拍了260幾張。照片多了,整理修片耗時外,也傷神如何精簡擇要上載的照片,為了盡快完成完稿的進度,決定大幅刪減,照片挑選以線上容易找到的補充資料為原則,否則若依解說牌一一翻譯每件作品的話,不知要寫上何年何月才寫完此篇
 向上的平緩坡道,展件已隨著步伐一一展現,如左邊的木船即是
 坡道的右側則是罩在玻璃櫃的古代船隻模型
坡道最終引領到各個展廳,包含這各戶外的大平台,可觀景,也是歇腿的好地方
  法老王時代的石板
 以楔形文字書寫
木乃伊、棺木、棺木內彩繪,從中可以看到埃及人的信仰及生活起居紀錄
 Book of the Dead《死者之書》(或譯為亡靈書、死亡之書)指的是一段古埃及墓葬文書,這段文書使用於自新王國時期(約前1550年)至約前50年的時期內。《死者之書》為「來日之書」,或者是「通往光明之書」。這段文字含有協助死者通過死亡之地杜亞特前往來世的咒語。《死者之書》被刻在死者的棺槨和墓壁上。現存的紙莎草紙本《死者之書》也有許多版本。一些墓主甚至會自己選取文字創造《死者之書》。一般來說它們是以聖書體或僧侶體來寫在紙莎草紙上的,並附有描繪死者和其前往來世旅程的插圖 
收藏不少羅馬帝國強權時代掠奪來的雕像
Statue of the Queen Toya DSC07806 ()
Statue of the King Ptolemy II ()

Statue of the queen Drusilla-Arsinoe ()
 Antinous安提諾烏斯,埃及美男子,為羅馬皇帝哈德良的愛人,與哈德良一起去埃及遊玩,途中跌入尼羅河溺斃。這雕像是依Antinous樣貌刻成,原本放在Tivoli哈德良的別墅,後來才移到梵諦岡博物館 
 《阿努比斯》是埃及神話中,牽引埃及人亡靈到陰間的胡狼頭神,與木乃伊製作與死後生活有關。阿努比斯其實是個古希臘語的名字。目前所知有關阿努比斯最早的記述是在古王國時期的金字塔文本,文中他與法老的葬禮有所關聯,在這個時期,阿努比斯是最重要的死亡之神,但到了中王國時期他的地位便被冥王歐西里斯Osiris 所取代

庇奧-克里門提諾博物館(Museo Pio-Clementino:以希臘、羅馬時代的大理石雕刻為主
 尼羅河神,典型河神的姿態,都是這般的側坐
希臘雕刻,藉由充滿張力的動作,結實的肌肉,展現人體之美
左圖,男性重要部位,以葉片遮羞,因為教宗庇護九世(Pius IX)認為這些雕像露出重要部位會對教徒有不良影響
 Perseus Triumphant這件石雕作品是在描述珀耳修斯以勝利之姿,提著美杜莎的頭。珀耳修斯是希臘神話中宙斯Zeus和達那厄Danae的兒子,他砍下蛇髮女妖美杜莎Medusa的頭顱,左手高舉美杜莎被斬的首級。美杜沙是三個女妖Gorgon的老么,頭髮是一條條的蛇,嘴裡會噴火,而且還長了翅膀,任何人看了她的臉就會變成石頭,結果珀耳修斯使用鏡子避免直接和她照面,而將她的頭砍下拿去巴結一個島主。這樣的題材常見於藝術作品中 
 《勞孔與兒子們Laocoonte》希臘雕刻,製作於西元前一世紀,高2.4公尺。描繪特洛伊祭司勞孔被海蛇咬死的樣子,勞孔因不服從上帝命令,警告特洛伊,要小心希臘人所送的木馬,不要帶木馬進城,因而觸怒了阿波羅。於是阿波羅派了兩條海蛇要將父子殺死。勞孔的身材,好像健美先生,所謂的幾塊肌,畢現
 River god (Arno) 阿諾河神,Arno河不是流經佛羅倫斯、比薩的大河? 
 《阿波羅Apollo,雕刻界的美形男。可是這尊阿波羅與米開朗基羅所操刀的大衛像相較下,太單薄,太瘦肉了。米大師型塑的美男子大衛,太深植我心了。但網路上說,這阿波羅雕像是梵蒂岡博物館雕塑的鎮館三寶之一,所以怎麼可以嫌棄他呢!
八角形庭園的門廊展示好多大型的石雕作品
 浴缸 
門廊下除浴缸外,還有石棺();有獅子浮雕的水缸(?),但已殘破()
 Sala degli Animali展廳,是由庇護六世Pius VI所打造的Stone Zoo石雕動物園
 《殘軀》(Torso del Belvedere)西元前一世紀的希臘古雕刻,據說這是教宗儒略二世(Giulio II)在花市購得的,坐在獸皮上的軀體雕像呈現的肌肉線條頗受米開朗基羅和其他藝術家的青睞。
(梵蒂岡博物館雕塑的鎮館三寶”: 《勞孔與兒子們Laocoonte》、《阿波羅Apollo》和《殘軀Torso del Belvedere》)

圓廳(Sala Rotonda Gallery of the Statues) 
 中央酒紅色的大圓盆傳說是羅馬暴君尼祿(Nero)的浴缸(照相技術欠缺,沒有顯示出應有的酒紅色色澤),由此可見,當時尼祿有多奢侈 。澡盆下的地板則是羅馬時期的馬賽克鑲嵌畫
 這裡也有類似聖彼得大教堂的大圓頂 
 人面獅身像
 馬賽克鑲嵌畫 
Statue of Artemis of EphesusArtemisLeto和宙斯所生的女兒,是豐饒女神,胸前的乳房何其多。卡比托利歐博物館也有類似的雕刻收藏

掛毯室 Galleria degli Arazzi 
猶如壁畫的掛毯,都是人工用針線當顏料,按照草圖織出教宗與耶穌相關的題材,令人驚嘆
更吸引人的不是掛毯,而是天花板上的平面壁畫,在燈光明暗對比下,形成強烈的立體效果

古地圖陳列館 Galleria delle Carte Geografiche
主要展示義大利城市與沿海的古地圖
 古地圖陳列館的天花板金碧輝煌

天花板的壁畫精美無比
展示16世紀製作的地圖壁畫,共32幅。相較下,那時中國皇家製作的地圖還停留在有如繪畫般的製作

古地圖陳列館有大大的窗戶可觀看中庭的園子

Appartamento di San Pio V
另一款的最後的晚餐,耶穌面前的盤子上是2隻乳豬,一隻已被切斷

拉斐爾畫室Stanze di Raffaello
本為教宗儒略二世(Giulio II)的私人住所,1508年由拉斐爾設計四座大廳,直到拉斐爾過世,再由他的學生接手完成。
四座大廳: Sala di Costantino, Stanza di Eliodoro, Stanza della Segnatura, Stanza dell’Incendio di Borgo/Room of the fire in the Borgo 

Sala di Costantino
 The Battle of Milvian Bridge由君士坦丁大帝帶領基督徒大戰異教徒的場景
 Hall of Constantine, the baptism of Constantine君士坦丁大帝受洗
拱頂濕壁畫


Room of Heliodorus, Stanza di Eliodoro
 The meeting between Leo the Great and Attila
: Attila亞提拉,古代歐亞大陸匈人最為人熟知的領袖和皇帝,史學家稱之為「上帝之鞭」,曾多次率領大軍入侵羅馬帝國,構成極大的威脅
 The Mass at Bolsena
Liberation of St Peter

拱頂濕壁畫


Stanza della Segnatura
 《雅典學院》(Scuola di Atene),是教宗儒略二世(Giulio II)委任拉斐爾所畫的壁畫;色彩柔和、構圖鮮明。以古典建築大廳做背景,圖中央橘色者為柏拉圖,右邊藍色者為其學生亞里斯多德,左邊綠色衣服者為蘇格拉底,中央前方倚著階梯石製扶手,著紫衣穿靴者則為既是Heraclitus也是當代的米開朗基羅,右下角戴黑色貝雷帽的則是拉斐爾自己,藉由不同時期的哲學家齊聚一堂,表現出他相信人類智慧和諧,並讚美西方文明智慧結晶。是拉斐爾最有名的作品,與米開朗基羅《創世紀》和達文西《最後的晚餐》,譽為文藝復興時期盛世之經典作品
人物對照表可參閱維基https://it.wikipedia.org/wiki/Scuola_di_Atene
戴黑色貝雷帽,只露出側臉的,就是拉斐爾
 《聖禮的辯論》(Disputa del Santo Sacramento)1507年教宗儒略二世(Giulio II)裝修當時作為梵諦岡宮專門簽署文件用的署名廳,由拉斐爾在牆上以濕壁畫畫出聖父、聖子、聖靈,神聖的三位一體,周圍圍繞著人職人員及聖徒們,其栩栩如生的鮮明畫風讓其他畫家嘖嘖稱奇
 The Pamassus

Virtue and two scenes

拱頂濕壁畫

Stanza dell’Incendio di Borgo/Room of the fire in the Borgo
 The village fire 
 The battle of Ostia
 Justification of Leo III

拱頂濕壁畫
羅丹的雕刻作品”le Penseur沉思者 
西斯汀禮拜堂 Cappella Sistina   
建於1445年,由當時教宗西斯都四世(Sixtus IV)發起興建,並以他名字命名,為羅馬教皇私用經堂,以及紅衣主教團舉行教宗選舉的地方。
禮拜堂內,以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及《最後的審判》壁畫聞名。(博物館唯一不允許拍照的地方)
《創世紀》穹頂畫 (網路照片): 1506年教宗儒略二世任命米開朗基羅在高28.8公尺的穹頂繪製。1508年開始,設計、繪畫,均由米大師獨自創作。畫中描繪舊約創世紀的9個場景。場面宏大,氣勢恢宏,人物眾多,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 1512年完成,耗時四年多。據說米開朗基羅專注於作畫,期間都沒有脫過靴子,使得四年後要脫靴子時,皮已經黏著肉了。另外,在畫《創世紀》時,不准別人看,但教宗實在很想知道作畫進度,所以下令拆下作畫鷹架,才讓教宗和準備要畫署名室的拉斐爾見識到米開朗基羅在畫作上,分明的肌肉線條及人物的神韻。拉斐爾因而調整《雅典學院》的畫風,並將米開朗基羅也畫進去,就是唯一穿靴子的男子。由這些小故事可知米開朗基羅執著的個性
 《最後的審判》祭壇畫: 畫於1536~1541年,畫面正中央,雲端閃電中站著身軀高大、神態威嚴的救世主基督,他正舉起有力的右臂,表示審判開始。耶穌十二門徒和聖母瑪麗亞環繞在旁邊,聖母瑪麗亞畏縮地抓緊頭巾和衣衫,屈身在兒子的右肋之下。左邊是基督的門徒和殉道的聖者們;耶穌右腳下方左手扛著小梯子是聖·勞倫斯(St. Lawrence)。事實上那個不是梯子而是烤肉架,因為他是基督教早期的殉道者,被放在烤肉架上活活烤死;還有一個體格壯實的老人,被認爲是聖保羅。右下方雲端是使徒聖巴多羅買(Bartholomew),手中拿著一張殉道時所被割下之人皮,這張皮畫的正是米開朗基羅自己,這是米開朗基羅的簽名或理解為對於信仰的態度
不清楚這展廳的名稱,像是個過道,拱頂色彩明亮,二旁玻璃櫃,展示小件展品
 有大型窗戶面向庭院
 大理石拼花桌面
 很長很長的過道,左面是禮品販售部,一樣大型窗戶在左側,陽光撒進,帶來明亮
 經過過道,一邊欣賞藝術品,一邊看看戶外庭園
行經過道,總冷不防看到精美工藝 
聖彼得大教堂舊時樣貌與今日無甚差異

松果庭院 Cortile della Pigna 
 之前是羅馬噴泉,現今則用來裝飾松果庭院的半圓形壁龕,使壁龕看起來更雄偉。半圓形壁龕於1565年建成,仿萬神殿拱頂建築方式
四公尺高的松果,據傳以前放在萬神殿旁的松果街,後被移到聖彼得大教堂前庭。1608年,最終搬運至現址。旁邊成對的兩隻孔雀,據文獻推測應該是西元二世紀藝術品的複製品
 松果庭院全貌

藝術長廊 Galleria Chiaramonti
通往藝術長廊
 陳列上百件大理石雕像
《聖殤的模子》cast of the Pieta by米開朗基羅,1497年受命於樞機主教Jean Bilheres de Lagraulas1499年完成。1975年由梵諦岡博物館修復室完成石膏模子
Pinacoteca
Pinacoteca展廳
 《基督變容》(la Transfigurazione) 1518-1520,這是拉斐爾生前的最後一幅畫作,也是最知名畫作之一。畫面上半部,在山丘上,有面容明亮的耶穌和三個門徒,聖彼得Peter、聖雅各James、聖約翰John;下半部則是很激動的青年被民眾包圍,想請耶穌幫忙。畫中有眾多人物的肢體動作,表情豐富,卻完美結合在同一張畫中
《卸下聖體》(the Deposition) 卡拉瓦喬,擅長運用光線,以有如舞台聚光燈的效果凸顯畫中的重要角色
 不同版本的《最後的晚餐》
 這裡有點像修復室,專家齊聚一堂,似乎在討論如何修復此雕像
 
石棺浮雕,呈現三位牧羊人和田野風光
最後繞行這優美線條的旋轉梯,為梵諦岡博物館的參觀做完美的結束
 
 
猶如飄帶,輕浮擺動
 
旋轉梯下看、上看、左看、右看,都好看,雖然現代建築,但一樣具有美感

。。。待續 羅馬8 聖天使橋&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