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D17 2016-9-29 梵諦岡2-聖彼得廣場

Piazza San Pietro聖彼得廣場或譯為聖伯多祿廣場,興建於17世紀,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空間。當時貝尼尼(Bernini Gian Lorenzo)被授任規劃聖彼得廣場,花了11年時間建造,由280根大理石長柱構成的兩個半橢圓形長廊,環繞廣場象徵耶穌擁抱世界各地前來朝聖的信徒
廊柱頭上裝飾著140(有一說是142)位聖人雕像,都是歷史上,羅馬天主教會的殉道者
面對教堂的左側,有洗手間,不少人在排隊
聖彼得大教堂的正面
 教堂右側是教宗現身的窗口???
廣場上,靠近教堂的區域擺滿椅子,或許因應活動需要,或許藉此隔離遊客,必須走二旁走道 
聖彼得廣場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空間,一點也不為過。我試圖退到廣場與協和大道的交界點,仍無法將兩半邊的柱廊完全放進鏡頭內。只有登上教堂圓頂俯瞰,才能盡收眼底
 廣場左右各有一座貝尼尼設計的噴泉水池
方尖碑聳立在廣場中央,高25.5公尺,加上底座為41公尺,尖碑上是釘死耶穌的十字架造型。西元37年,由羅馬皇帝卡利戈拉Gaius Caligola從埃及運來,用來裝飾他建造的競技場。尼祿皇帝(54-68)時,放在他設置的競技場中,當做馬車競賽的折返點。後來部分競技場改為聖彼得大教堂,1586年教皇Sixtus V採納Domenico Fontana建議,將方尖碑移至聖彼得廣場中心位置,做為聖彼得殉教的見證
方尖碑周圍,地面上有貝尼尼設計的浮雕,Est Levante, Sed est Scirocco, Nord est Greco, 代表wind rose, wind direction,有人說這是「上帝的呼吸」。網路上可看到五種圖形,但我只找到三種,其他未拍到二種應在警戒線內吧?
廣場上的街燈,底座部份有洗手台或可飲水用
在聖彼得廣場上,還有一個重點拍攝,就是「四柱如一」。迴廊共有四排共280根的大小石柱,可是站在左右任何一邊的定點上看過去,原來四排的柱子只會看得到前面的第一根。好奇心驅使,根據網路上提供的照片,先找到噴泉池,然後放眼過去,果真看四柱如一的奇觀,這是面對教堂的左側柱廊。想繼續觀察右側,但因警戒線的關係,無法拍到,但聊勝於無,至少拍到左側柱廊了
 所站位置,角度稍有偏離,就變成四柱如四了,很有趣
協和大道Via della Conciliazione,廣場正前方一條500公尺的筆直汽車大道,直達台伯河西岸的聖天使堡,修建於19361950年,台灣駐梵諦岡大使館就在這條路上。當初貝尼尼設計廣場的概念是希望教徒們走出附近狹窄繁雜巷弄時,柳暗花明又一村,看到聖彼得廣場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並感受耶穌的偉大和宗教敬畏無上的氛圍,這樣的氛圍,因墨索里尼強硬興建協和大道而遭到破壞。

。。。待續 梵諦岡3-梵諦岡博物館

D17 2016-9-29 梵諦岡1-聖彼得大教堂登頂與教堂內部

今天的行程是搭地鐵到另一個迷你小國家,雖是國中國,芝麻大小的城邦國家,卻是全世界整個天主教會中,居於最高權力機構的聖座所在地,那就是梵諦岡。

一早先將行李打包寄存,因為今晚要換旅館。之後,步行到火車站的Termini地鐵站,搭地鐵A線到Ottaviano7點左右,出站後直走Via Ottaviano 
 到了與Piazza del Risorgimento交會的十字路口,便看到一道城牆,過馬路,往右,沿城牆走,就到梵諦岡博物館。但我排定的優先順序是教堂>>登頂>>博物館>>協和大道,因此過馬路,繼續前行
城牆有如國界,其內屬梵諦岡城國。走到下一個小十字路口,往右看,穿著古代衣服打扮的梵諦岡城國警衛已在國界內值勤了
過了前面的城門,就進入到聖彼得廣場
聖彼得廣場以教堂為中心點,由四排列柱向左右展開,有如雙臂環抱,構成橢圓形的廣場。有關聖彼得廣場更多照片會另必闢專文介紹,此刻要緊的是先前往教堂
不到7:30,教堂前已出現人龍,排隊等安檢。這樣的隊伍不算甚麼,等我10點左右,登頂及參觀完教堂,走到廣場時,發現排隊人龍的尾巴已長到廣場的一半了。看到這樣的盛況,不禁驚呼,好佳在,因早到成功避開人群
聖彼得大教堂立面完全在朝陽光暈下,彷彿披上金燦燦的外衣,不同凡響,此刻看大教堂的立面是美的,但等上了屋頂,要拍聖彼得廣場和前面的協和大道時,就體認到凡事無法十全十美,有一好,絕不會有二好,因為得正對陽光。在逆光下,無法清楚拍出美照。往下繼續看就知道我在講甚麼了

安檢過後,突然改變主意,先去登頂。登頂價格有二: 全程爬梯551階,6 (2016票價);另一種是搭電梯,再爬320階,8。我選擇後者
登頂的售票處(面對大教堂的右手邊)
搭電梯出來的平台

看到右下方的階梯嗎?上去後,就是剩下的320階徒步登頂的開始
 這些成排的聖人雕像面對聖彼得廣場 
一開始是到教堂中殿的上層,透過鐵絲網可以俯瞰教堂,牆面上是馬賽克壁畫
到此登了一半,還有165階,加油!
左邊階梯,感覺像是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圓形屋頂,內外圓頂間的弧形夾層 (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由米開朗基羅設計,而米大師曾向聖母百花大教堂取經);中間的階梯是鐵梯;右邊的階梯成螺旋狀
 大圓頂上面和四周全圍上鐵欄杆,就好像超大型的鐵籠子
往上看,也是鐵欄杆
 同一角度,拍了20幾張,拍出來都是這副德性。看來要拍美美的聖彼得廣場,艷陽天的早晨是個大地雷,下午來順光,較洽當。真的很難喬時間,既要避開人潮,又要顧及拍照時間,魚與熊掌難以兼顧 
 試圖改變拍照時間,將相機設定在黃昏時段,用昏黃色溫來掩飾逆光的大敗筆,但還是不清晰
擷取自維基圖片,多麼美的照片,就是想拍成這樣,但事與願違
所站之處就是教堂主體,有如上帝的身體,廣場二旁弧形柱列像是上帝打開雙手,擁抱來自世界各地的信眾和遊客 

逆時鐘方向拍攝一圈
面對聖彼得廣場左方為梵蒂岡博物館
教會之母修道院(拉丁語:Mater Ecclesiae)座落於梵蒂岡花園,是梵蒂岡一間天主教修道院,現作為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的居所
Palazzo del Governatorato,英語: the Governor’s Palace,位於聖彼得大教堂後方
梵蒂岡花園
Via Gregorio VII高架道路在畫面上成斜對角走向

登頂完成,回到平面層,直接進入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或聖伯多祿大教堂 Basilica San Pietro
http://www.vatican.va/various/basiliche/san_pietro/it/basilica/cenni_storici.htm
建於1506年至1626年間,集文藝復興藝術家與建築師之力而成,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可容納超過六萬人
耶穌的12門徒之一聖彼得傳說在羅馬暴君尼祿(Nero)統治期間來到羅馬傳教,不幸殉教。死後葬在尼祿競技場旁邊,也就是他受難的地方,而聖彼得大教堂就是興建於尼祿競技場的原址上。所謂的尼祿競技場,並不是一般的圓形競技場,而是長形的賽馬場地,長度正好涵蓋整個聖彼得廣場,再加上聖彼得大教堂,甚至還要多一點。尼祿競技場拆掉後,西元324年,君士坦丁才在聖彼得的墓地上興建「老聖彼得教堂」紀念他。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宗朱力歐二世重建這座教堂,1506年開始動工。在長達120年重建過程中,先後由布拉曼特(Bramante)和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擔任建築師,而最引人注意的大圓頂就是出自米開朗基羅之手。直到1626年才完成今日大家所見到的巴洛克風格的大教堂,圓形長廊則完工於1667年。1870年之後重要的宗教儀式都在這裡舉行。1929年羅馬教廷與義大利政府簽定拉特朗條約Lateran Treaty,梵帝崗自此成為獨立的國家,面積只有44公頃
 圖片擷取自網路

 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大圓頂,曾向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取經,但還沒完工他就逝世了
與一般教堂相同,內部呈拉丁十字型,左為側殿;右為中殿,直達主祭壇。不論哪個位置,內部裝飾金碧輝煌,並集結眾多藝術天才作品,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銅製聖傘體(Baldacchino),貝尼尼設計,高五層樓,目前世界最大的銅製藝術品

巴洛克風格的聖體傘(baldacchino)建於1624年,高達29公尺、重達3.7萬公斤的聖體傘,與旁邊的人群相比,就可以看出其規模之大

聖體傘每根螺旋圓柱粗到要兩個大人才能環抱,彷彿就像是教堂裡另一棟"建築物"般宏偉
 聖體傘之下即聖彼得長眠之處,在弧形短柱之下,那裏有階梯可通往地下墓室。但這些目前只能遠觀,因外圍設有圍欄,需申請領證才能進去(是何資格才能獲准進入? 需上網查詢) 
聖彼得的寶座寶座上方,巴洛克式浮雕也是貝尼尼所作,中間有隻鴿子
 聖彼得雕像。傳說只要摸了他的腳,以後就有機會再遊梵帝崗,於是他老人家的腳又被摸得光可鑒人這應該是從前的說詞,目前聖彼得雕像也在圍欄之內,一般遊客無法靠近 
面對聖體傘、主聖壇,右手邊第一件藝術品就是最有名的米開朗基羅作品 ─ 聖殤(Pietà)
 聖殤(Pietà)在義大利文中有「悲憫、虔誠」之意,大小為174 cm × 195 cm。題材來自於聖經,聖母瑪利亞抱著被釘死的耶穌身體時,鎮定、堅強的表情。聖母胸前衣帶上有米開朗基羅唯一署名的作品。米開朗基羅於1498–1499年製作這件作品時,才2526歲,是他的成名之作。他將大理石冷硬質地的材料,雕刻成猶如布料般柔軟、自然垂墜 
 聖水池,左右的小天使,雕刻的好輕盈,彷彿飛翔停住在水池邊
 拉斐爾的畫作,網路上說是馬賽克,但我怎麼看都不像是馬賽克的拼畫
 教堂兩側有許多歷代教宗長眠之處的墳龕
Pio Papae VII庇護七世雕像()Pio Papae X庇護十世雕像()
 拉近Pio Papae X庇護十世雕像鏡頭,驚見其袍子外的流蘇以及抽絲花樣,這真的是雕刻嗎?怎麼可能大理石可以雕刻到如此細膩,彷彿是真的蕾絲,不可思議
 由於宗教知識不足,網路上也找不到詳細介紹,只能憑視覺說說自己沒有深度的感想。左圖也有小圓頂,圓頂四周或窗戶邊角,有空隙處全繪上濕壁畫;右圖有吊掛銀製香爐
這裡則是吊掛金製香爐
  Pio Papae VIII教宗庇護八世雕像

 Pope Leo XI教宗利奧十一世雕像 ,是阿格地Algardi 1650年的作品
貝尼尼親自為庇護他的教宗Alexander VII亞歷山大七世設計的紀念雕像,教宗腳下的祭毯用紅白相間的大理石雕刻而成,幾可亂真。前面神職人員排列恭迎主教,因此無法靠近
 地面上有大理石拼成的徽號,是哪位教宗的呢?
 這二張是要展現教堂內,拱門上細膩人像雕刻,還有拱頂與下面拱門之間金色的銜接帶,寫上拉丁文,不知何意?
 教堂前的門廊,拱頂依舊是金碧輝煌


往右走,看到梵蒂岡近衛隊,條紋式的制服,色彩鮮艷,是遊客必拍的亮點之一

。。。待續 聖彼得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