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D16 2016-9-28 羅馬4-羅馬競技場

今天行程以羅馬競技場及其周邊景點為主,這篇從羅馬競技場開始。早上 8點出門乘坐B線地鐵(藍色)至Colosseo站。
 地鐵Colosseo
走出地鐵站,偌大的羅馬競技場立現在眼前。一開始有種不真實的感覺,一向在學校教科書及旅遊書出現的古蹟建築,如今真實的出現,有種似真似幻的感覺
  走到地鐵站上方可以有較好的角度拍攝羅馬競技場並擴及外圍地區  
 這角度可以盡收君士坦丁凱旋門以及右側整片的Temple of Venus and Rome維納斯和羅馬神殿
 羅馬競技場入口
羅馬競技場入口的右側外牆上,有個石碑,上面有十字架,十字架下面有提到Benedict XIV,那是因為1749年羅馬教宗Benedict XIV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宣布其為聖地,並在競技場內放置十字架進行保護。待會兒,進入場內,就可以目睹了

門票
1.  Colosseum admission: Full ticket €12,包含羅馬競技場Colosseo +古羅馬市集Foro Romano +帕拉提諾之丘Palatino Hill,有效期: 兩天,每景點可進入一次
2.  Colosseum, underground and third ring tours: cost €9,這是1.5小時的定時專人導覽,每團人數以25人為限
我在預約網站上http://www.coopculture.it/en/colosseo-e-shop.cfm,分別購買門票及定導票,(€12+ €2)+( €9+ €2)。進入預約定導網頁,要選定參加的時間及語言,有英語、西語及義語三種語言可選,€2是預約處理費,Roma Pass應不含這定導門票。即使多付了預約處理費,但參加過後,極力大推,絕對有不虛此行,絕對超值,請繼續往下看
羅馬競技場官網 : http://www.rome.info/colosseum/
開放時間: 每日08.30 am
關閉時間: 會因季節有所不同,如: March 30–August 31 closes at 07.15pmSeptember 1–September 30 closes at 07.00 pm
羅馬競技場售票處,跨過羅馬競技場入口前的廣場,君士坦丁凱旋門方向,就可以看到。我持預約單到售票處換取入場券。若有參加定導,會另給一張貼紙,這貼紙告訴你在幾號報到地點集合
 羅馬競技場前,廣場上的裝置藝術

競技場歷史簡介
1.  競技場由維斯帕先Vespasian皇帝在西元72下令修建,歷時八年後在他的兒子提圖斯Titus在位期間建成,下一位國王圖密善又曾修建它,是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
2.  羅馬競技場,英語: Colosseum,名稱的由來與羅馬皇帝尼祿Nero (西元3768) 有關。在西元64年,毀滅羅馬的羅馬大火之後,尼祿徵用Palatium帕拉蒂諾山及相鄰山丘建造金宮(拉丁語:Domus Aurea),作為私人苑囿,且挖掘建造人工湖。維斯帕先繼位後,將湖水排乾,在其上修建羅馬競技場。尼祿時期,此處原本放置一座他本人的巨人雕像,英語Colossus,即巨人之意。羅馬競技場何以稱Colosseum”? 謎底揭曉,就是來自於尼祿的巨大雕像,所以唯有羅馬競技場可稱Colosseum”,其他競技場則不合適,只能稱arena”圓形競技場,而Colosseum”羅馬競技場的專屬名稱
3.  競技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參加的角鬥士要與牲畜搏鬥直到一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鬥。競技場建成時,羅馬人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活動,宰殺了超過5000隻牲畜。在當時是民眾最大的娛樂之一,除了皇帝、貴族外,富有的羅馬公民也可以免費欣賞
4.  217年競技場遭雷擊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毀壞,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復,繼續舉行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搏鬥表演,這種血腥演出一直到西元523Theodori皇帝時代,才被完全禁止。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競技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在中世紀時期該建築物並沒有受到任何保護,因此損壞進一步加劇,後來乾脆被用來當作碉堡。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拆除了鬥獸場的部分石料

換好票,時間還沒9點,但已出現人潮。持有門票者走中間通道,接受安檢。我的狀況很多,帶水及手機擱在外套口袋,均被查到,因此另外增加一道搜身程序。功課沒做足,才給自己增添麻煩

安檢後,繼續往左走,會經過廁所,再過去一點就是參加定導的集合點,走到底有電梯,但那電梯應只開放給行動不便遊客

我參加的9:20英語定導是3號集合點,時間還沒到之前我登階梯到第二層看競技場
解說員出現,給參加的每人耳機,帶領我們通過此鐵門。解說員身上帶有鑰匙,開啟鐵門,進入唯有參加定導才能進來的區域

定導參觀的區域有三平面層的表演平台區、地下層和第三層
平面層的表演平台區
通過此拱門來到表演平台區
這是後來仿作的表演平台,平台上鋪沙子,一來止滑,二來吸血,以便立刻處理流血的場地。而圓形競技場,統稱Arena的原因在此,因為Arena,拉丁文為「沙子」的意思
 回望剛剛進來的拱門通道,這也是大型野獸,進場的通道
白色石階是模擬重建當時皇帝或貴的席位。但後來因推估量測失敗就停止了。座位上刻有專屬席位的名字
看台約有60排,分為五個區,第一層是皇帝、貴賓(如元老、長官、祭司等)區,第二區供貴族使用,第三區是富人座位區,第四區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後一區則底層婦女的站立區
今日看台坍塌損壞嚴重。且最上層有用懸索吊掛的天篷,已不復見。天篷是用來遮陽的;而且天篷向中間傾斜,便於通風。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層柱廊的操縱手像控制風帆那樣操控
正對表演平台區,遙望一般門票的看台,但若要進來表演平台區,就非得參加導覽團不可
  羅馬競技場是羅馬帝國內規模最大的一個橢圓形角鬥場,長軸187米,短軸155米,周長527米,中央為表演區,長軸86 米,短軸54米,地面鋪上地板,但今日木板平台已經風化不存在,露出一條條通道及小隔間,做為小型野獸及角鬥士上台前的預備區。(這是從第二層往下拍) 
 這是站在看台區往前拍 
以羅馬競技場為背景的影片何其多,每每看到角鬥士為求生存或想得名望,與對手或野獸廝殺,唯有置對方於死地,才能活存下來的血腥場面,總是不忍卒睹,心有戚戚焉。1749年羅馬教宗 Benedict XIV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宣布其為聖地,在表演看台區右側放置木製十字架,進行追悼。約翰·保羅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會在此舉行儀式,紀念殉難的烈士,但是卻沒有歷史證據顯示,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其實,針對的對象不該只限於基督徒,應該概括所有在此消逝的生靈 
競技場表演區底下隱藏著很多洞口,方便在表演開始時,將道具、牲畜或角鬥士吊起到平台上。左圖為原貌;右圖為復原樣貌 
從斷垣殘壁中,露出當年使用的磚頭,小小片,較薄

地下層
接著,在解說員帶領下,到神祕的地下層參觀

地下層是一道道狹窄又幽暗的通道,為當年角鬥士和野獸通行之用
地下層處處是廢墟,只有在頂部加固,方便遊客在下面通行安全無慮
可以看到建築材料,有堅硬的石材,還有磚塊
 石塊是堆疊上去的 
 
 解說員特別解說以石頭如積木般的堆疊而成的橫樑,緊密的程度印證千年來力不墜的神奇 
 復原的升降機械,利用絞盤的原理,運送人獸 

競技場地底下的輸水道。248年曾將水引入表演區,形成湖泊,表演海戰的場面,以慶祝羅馬建城1000
 從地下層看競技場地底下區隔的隔間 
 地面上人字形的鋪磚 
結束地下層參觀,往外走,經過的通道
 通過此柵門,前往第三層參觀 

途中經過一處畫板展示(好像是在第二層,真糟糕,才隔3個月,腦子就不使用,忘了在哪一樓層了),解說員為我們解說二張圖片
 還原普通公民座位席的示意圖,台階上有幾處在冒白煙,我問了解說員是否在煮東西? 沒錯,用烤架碳烤食物,那時還不時興觀眾席的叫賣服務,當然得自備食物,只是,居然是現煮現吃,有意思 
 這張局部圖是展示地底下的重重機關一座座的鐵柵欄應該是關野獸用的
 此圖是上張圖的全貌,角鬥士與野獸如何出現在表演區,左上方,呈現格鬥的場面

第三層
從地下一層登上第三層,不諱言,有點氣喘吁吁。不過理想的觀景點,不論是往競技場看,或往外看,無庸置疑,花錢得到拍照的好位置,是值得的。第三層,已不記得有做何解說,倒是解說員此刻充當起攝影師,幫團員拍起照來。就來看看,在第三層所拍到的景致
 君士坦丁凱旋門及前面草坪中央的圓形噴水池遺址,凱旋門右後方樹木茂密的山丘為Palatino Hill帕拉提諾山,繼羅馬競技場之後的景點行程
Palatino Hill帕拉提諾山一角
  君士坦丁凱旋門橫跨凱旋大道(Via Triumphalis)
窺看君士坦丁凱旋門
 面對競技場的是維納斯和羅馬神廟遺址 
面對維納斯和羅馬神廟方向,點出重要標物: 1—售票處;2—提圖斯凱旋門Arco di Tito,通往羅馬議事廣場Foro Roma3—露出白色建築物及左右兩座維多利亞女神駕馭戰車青銅雕像,就是Vittorio Emanuele II 艾曼紐二世紀念堂 
這張將競技場與維納斯和羅馬神廟之間,廣場上的裝置藝術(圖面的右下方),以及右側的Via dei Fori Imperiali帝國廣場大道,攝入到畫面內
 鏡頭向後轉,轉向競技場。絕佳的位置,拍攝到競技場的全貌,相當相當的具有震撼力,感受到競技場不凡的雄偉氣勢,而正前方變成一點大的白色平台就是參加定導第一站進來的地方
鏡頭拉近,拍攝白色平台,及平台左後方復原的白色石階
 從上面三張不同角度的照片,均可目視競技場內中央表演區成橢圓的形狀 
 競技場左右二側
 

 競技場最上層的斷垣殘壁  
 
 上二張的模型應該是對地下層如何操縱升降機械做說明
 左側一排三塊石板,大小和重量排列是由上而下,有所不同,與繩子拉力有關?
 觀眾席的剖面圖,說明觀眾進出場的通道
 出口方向的通道,二旁擺放當年坍塌留存的構件
 第一層並非全面開放,這裡遊客止步 
 競技場的出口
 從此圖片可看出競技場修復過與原跡有明顯的差異
 競技場一趟走下來其實蠻累人的,但是愛看古蹟卡慘死,累歸累,心靈得到的滿足感,無以言喻。所以,趁還沒衰老到走不動時,趕快抓緊時間,走往想看的景點。在競技場前的廣場上休息好一陣子,順便再拍攝競技場的外觀
競技場的看台設計: <摘錄維基>
第一層有一部份用托斯坎多立克Tuscan-Doricm圓柱
第二層用愛奧尼亞式Ionic圓柱
第三層用柯林斯式Corinthian圓柱,每個柱間都有拱門
每層80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最上層則是50米高的實牆。看台逐層向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每層的80個拱門成了80個開口,最上面兩層則有80個窗洞,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區域,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整個鬥獸場最多可容納5萬人,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現今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

。。。待續 Palatino Hill帕拉蒂諾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