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行程不跑遠,僅以聖母百花大教堂為軸心,輻射出去的周遭景點而已。清晨步出旅館,途中經過中央市場、梅迪奇禮拜堂Cappelle Medici、聖羅倫佐教堂Basilica di San Lorenzo
▲中央市場 Mercato Centrale,其外圍,一早只有零零星星攤商準備做生意
Open: 7am-2pm, Monday to Saturday
特色: 牛肚包,品質優良的皮件Pitti Leather
▲聖母百花大教堂由主教座堂cathedral(包括屋頂dome,地下遺址crypt)、聖若望洗禮堂Baptistry、博物館和喬托鐘樓bell tower構成。
▲整理出每個景點的開放時間,如列表,以利安排參觀順序
因旅館離聖母百花大教堂不是很遠,待在佛羅倫斯的4天中,經常會路過,特意觀察人氣最夯的教堂屋頂登頂情況及入口排隊位置,發覺真的真的排隊的人龍不可小歔。所以不打算線上預約,省卻預約手續費,又想避免冗長排隊等候時間者,可考慮如此的安排:
1. 8:15在聖若望洗禮堂Baptistry對面的售票處購買教堂的聯票,這是最早開門的售票處。門票有效期為開票後48小時,所以也可事前先買好。
2. 8:30
排隊登教堂屋頂
3. 之後的幾處景點比較好處理,沒有排隊之慮
▲聖若望洗禮堂Baptistry對面的售票處,8:15準時開門
▲始建於1296年的百花大教堂 (拍攝於9/23 晚上7點多)
▲採用精通羅馬古建築的工匠Filippo Brunelleschi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著名的圓頂(穹頂)建造,1436年最終完工
▲19世紀初,當時的主流是新古典式建築,但崇尚哥德式建築風格的人則試圖復興中世紀的建築形式。因此,聖母百花大教堂在西元1871年加建了的哥德復興風格的正立面
▲聖母百花大教堂立面正門
▲聖母百花大教堂外觀由色調深淺不同的白、綠和粉紅色的大理石鋪砌而成,色彩豐富而和諧
▲這是9/21下午4點多,看到的排隊登頂的隊伍
▲這是9/24 上午8:30左右排隊登頂的隊伍。右圖,分兩列排隊,靠近畫面的是有預約的隊伍;另外,對面排的是非預約,即使持聯票都得排那邊的隊伍。一開始我與前面幾位遊客傻傻乎持聯票排在預約的隊伍裡,後來才知道排錯了
教堂圓頂
1347年秋天爆發黑死病迫使建造大教堂的工程中斷。
1367年由全民投票決定在教堂中殿十字交叉點上建造直徑43.7公尺,高52公尺的八角形圓頂。
1418年採用精通羅馬古建築的工匠Filippo Brunelleschi為總建築師,並在Cosimo
de Medici(又稱Cosimo
'the Elder')的資助下,於1436年建造完成。
Brunelleschi曾經花了多年時間在羅馬觀察古代廢墟,悟出了雙圓頂(也就是將大圓頂蓋在另一座小圓頂的外面)的設計。如此一來,可以不靠樑柱支撐而建出圓頂。
將近六百年下來,這座高52公尺的磚造圓頂不僅屹立不搖,還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一座。從那時起,百花教堂與圓頂,成了佛羅倫斯人的驕傲。奠定佛羅倫斯政經與藝術基礎的Cosimo 'the Elder'也被視為國父。
在建造拱頂時,沒有採用當時流行的「拱鷹架」圓拱木架,而是採用了新穎的「魚刺式」的建造方式,從下往上逐次砌成。圓頂沒有外部的飛扶壁,其全部重量是由放在圓頂基部八角形上的肋骨所支撐,簡化了整個結構。尖拱代替圓拱,也減輕了傳統穹頂在起腳處產生的側向推力,因此它比任何圓頂建築物建得更高和更寬。
主教座堂於1436年3月25日,舉行獻堂典禮。百年之後,米開朗基羅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也建了一座類似的大圓頂,卻自嘆不如:「我可以建一個比它大的圓頂,卻不可能比它美。」
登頂總共463階,知道自己體力不好,所以登梯時,利用扶手以及轉角的牆面,借力使力,結果未如預期的困難,順利完成登頂
▲登頂可以近距離欣賞圓頂內側的壁畫「最後審判」,此為Cosimo I de' Medici大公屬意,由藝術家 Giorgio Vasari喬爾喬·瓦薩里
and Federico Zuccari 於1572至1579年間所繪製。相較於米開朗基羅陰鬱沉重的最後審判,瓦薩里的版本採平均分配的構圖方法,上帝及耶穌頭上都有光環以突顯他們的地位,但一般認為,其藝術價值不如米開朗基羅的版本
▲登頂的代價就是可以這麼貼近壁畫「最後審判」
▲圓頂之下,有八面圓形彩色玻璃窗
▲俯瞰教堂,內部的裝飾走的是簡約風,與外觀大相逕庭
▲欣賞完圓頂壁畫後,便進入更狹窄的登頂階梯。走到這裡,就是內外圓頂間的弧形夾層,體會Brunelleschi所謂的雙圓頂設計。深深的感佩前人的智慧,不是常聽人提及有需要才有創造,一點也沒錯,為了解決大圓頂的建造問題,而激發出Brunelleschi的潛能,留給後人如此不思議的建築
這是我找到寫得相當好,文圖並茂,將圓頂結構清楚介紹的部落格 http://blueblueseattle.blogspot.tw/2011/07/basilica-di-santa-maria-del-fiore.html
▲走夾層階梯時,不時看到有這樣的”通風口”
▲登頂成功。屋頂的觀景台就是環繞圓頂中心的燈籠亭Lanterna,作為採光覆蓋物
來看看居高臨下,可以看到甚麼?
▲喬托鐘樓bell
tower,其左後方,有拱門的土黃色建物是Piazza della Repubblica共和廣場
▲喬托鐘樓bell
tower近照,可清楚看到鐘樓登頂的遊客
▲領主廣場的舊宮及其鐘塔
▲這是佛羅倫斯另一座圓頂建築,同樣出自Brunelleschi的設計,是Medici家族的禮拜堂和陵墓所在地。右邊綠色屋頂的建物是中央市場(Mercato Centrale)。左後方是佛羅倫斯火車站,前方則是聖羅倫佐教堂Basilica di San Lorenzo
Museo
dell’Opera del Duomo博物館
登頂約用了一小時,下來後,直奔位於百花大教堂正後方的博物館,參觀從百花大教堂與洗禮堂拆下來的藝術收藏品
▲Lounge of Paradise,牆面布置的有如神龕。聖若望洗禮堂Baptistry的三扇浮雕門板原件均在此展出
▲鎮館之寶Ghiberti的「天堂之門Gate
of Paradise」(Sala del Paradiso) 此原為聖若望洗禮堂Baptistry東正門的浮雕門板,當年是為了慶祝佛羅倫斯度過黑死病肆虐,於1424年由Ghiberti設計建造,雕刻持續了27年之久,直到1452年才完成。這十面青銅鍍金的鑲板所組成的華麗大門,完全跳脫當時哥德風格的平面構圖,而以透視感來描繪聖經故事,因此被視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一件作品。根據Giorgio
Vasari 喬爾喬·瓦薩里的說法,米開朗基羅第一次看到這浮雕時,將之形容為「巧奪天工」,這也是天堂之門名稱的由來。
▲聖若望洗禮堂Baptistry南面青銅大門原件,上面的浮雕為Saint John the Baptist聖徒約翰的故事
▲聖若望洗禮堂Baptistry北面青銅大門原件,上面的浮雕為基督的故事
▲《Pietà聖殤》是米開朗基羅最後的作品之一,描述聖母、抹大拉瑪莉與Nicodemus抱著從十字架下來的耶穌。原本70歲的米開朗基羅打算擺在自己的墓前,Nicodemus的臉也被後世認為是大師的自刻像。但在米開朗基羅雕刻了八年之後,他發現這塊大理石不夠完美而拋棄。雖然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這件作品中感到大師所營造的悲傷氣氛
▲此雕刻與中國的羽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建造圓頂的建築師 Filippo Brunelleschi所製作的木質圓頂模型和二座講壇
▲現代版的圓頂模型
▲來自裝飾圓頂的石雕獅頭,雕刻家Baccio d’agnolo
▲圓頂中心的燈籠亭Lanterna模型
▲Filippo Brunelleschi的葬禮面具
▲銀製祭壇,外表浮雕Saint John the Baptist聖徒約翰的一生,共有12個場景
▲這是上面銀柱四面浮雕中,取其一的畫面,有人以金盤呈獻人頭,不知這是何典故,令人毛骨悚然
▲一對燭台、裝聖餐的器皿、一對禮拜儀式用的凳子
▲此展間名為”Singing gallery”,雕刻家Luca della Robba,人物皆為孩童彈奏樂器
▲張著一張大嘴的面具
▲這是二樓層的Galleria
del Campanile,與鐘樓有關的展場
▲巨大的教宗雕像
▲三樓的Galleria
dei modelli展示1587年時,受梅迪奇大公之命,提案七件文藝復興風格的教堂立面模型,以作為改建原有立面的參考
▲博物館的4樓有觀景平台,經館員指點,搭乘電梯上去。可以近距離看到教堂的大圓頂,真是意外收穫
▲圓頂最上方的巨大銅球和銅十字架,也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待續 Biffoli
Shop&Pegna採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